進入-後備憲兵論壇
首頁 | 大清國憲兵 | 北洋憲兵 | 黃埔憲兵 | 國府憲兵

中 華 民 國 北 洋 憲 兵

文:後備憲兵論壇


      國軍在台編沿僅承認國民黨在廣州創設之國民革命軍憲兵部隊,在國民黨以軍力北伐統一中國以前由奉、直、皖軍系主掌之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各省督軍政府憲兵部隊,雖亦為中華民國軍史,但在國民黨來台灣後主導之軍史編譯概不予承認。(只承認國民革命軍)

       所以台灣官方軍史編譯對於中華民國憲兵沿革史均從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事大本營開始起算,以致民國元年到十三年的中華民國憲兵如羽化銀杯未見!更甚者目前軍方對外發布之資料,均為『民國三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大本營建立憲兵...等語』。民國三年何來孫中山大本營?又孫中山為大總統之史實呢!?

       觀諸目前憲令部史蹟館、憲令部官方網站、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等,均使用軍方可能有意釋出之錯誤資料,且無視於民眾糾正繼續釋放提供錯誤的憲兵建軍史料,誤導國人歷史觀。

       近年多篇學術論文、在職進修專班論文竟也引用軍方錯誤之資料,均以「民國三年」為我國憲兵建軍歷程起始,誤植國軍憲兵建軍史,對研究戕害之大莫此為甚!似有意掩飾國民革命軍民國元年至十三年無嫡系憲兵部隊之窘境,故意不見邁入民國後該期間非我族類的北洋憲兵建設編沿史程而忽視略過,絕非已民主化後的國軍應有之建軍歷史觀。

       中文資料關於民國成立後之北洋憲兵活動記錄極少,資料有限不易查究,以下拙文算是野人獻曝,用意在以探討在台灣正統憲兵史以外被政治天秤選擇隱略過的民國憲兵史話。

       以下就以袁世凱為主體的北洋軍而成一系的各省軍(前清朝新軍)所組織建立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憲兵(指”北洋憲兵”)做一大概探討。




一、中華民國北洋憲兵建立之編年大要:

(一)、直隸省-北京首都憲兵部隊:

       中華民國於北京成立北洋政府,由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北京政府憲警架構大都由北洋政府執法處總辦 陸建章代為設計擘劃;因此 陸建章又有”北京憲兵頭子”的封號。

       原在清光緒年間成立,駐紮於北京刑部街的”京畿陸軍警察隊”,民國成立後,即改稱為「京畿憲兵營」隸屬北洋政府陸軍部(舊刑部街),肩負北京警備治安任務。

       由 馮玉祥擔任管帶(營長)駐紮於北京西郊房山縣的第三鎮步兵第五標第十團第三營百人兵力,不久也由 陸建章代為謀劃,改編為京畿憲兵營,之後又改編為北洋七師十四旅,擴充到兵士二千名。
       同時將原大清紫禁城的”禁衛軍警察隊”改稱為「禁衛軍憲兵營」一個營,隸屬於禁衛軍司令部(註1)

註1:清初以來就由滿清禁旅八旗來擔任紫禁城的宮禁宿衛部隊,民國成立後納入陸軍系統,由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指揮,馮國璋擔任軍統。

       民國元年5月1日,袁世凱將前清朝駐京師的”武衛右軍”改編為「拱衛軍」總司令部,由 袁世凱直接指揮,擔任大總統個人的警衛部隊。仍沿舊清制有五路軍,並依歐洲軍事制度設一「拱衛軍憲兵營」,隸屬於拱衛軍總司令部。

       不久後”拱衛軍憲兵營”改成「京師憲兵營」,轄四個連,以 陳興亞任營長(註2),其主要職責為糾察北京地區軍隊的軍風紀、北京城防警備治安,軍司法警察,勤務範圍與內容和「步軍統領衙門相同」(註3)

註2:陳興亞(1885),遼寧鐵嶺人,奉系(東北軍閥),1907年畢業於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憲兵練習所士官班。
民國元年首任京師憲兵營長。民國六年任北京憲兵司令,民國八年授為陸軍少將,民國九年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咨議兼東三省憲兵司令,民國十五年任京師警察總監,民國十六年7月兼任京都市政公所會辦,民國十七年返回奉天,任東北憲兵司令,至九一八事件為止,係北洋憲兵教父級人物。

註3:步軍統領衙門(又稱”九門提督”)於清代由滿人組成,是北京的主要警察警備機關,”步軍”分成東南西北中五營,控制北京九個城門,即今日所稱之”首都衛戍”;民國成立後仍用舊名,仍負保護居住於紫禁城裡退位清室之責。 由清朝步軍統領-江朝宗繼任原職。民國十三年10月步軍統領衙門裁撤。

       民國元年六月中旬,庫倫宣布獨立,北洋政府陸軍部 令北京憲兵學校校長 殷學瀛將校內學員生組成”北伐別動隊”,由 袁世凱之子 袁悲巷任大隊長,殷任副大隊長,別動隊整裝待命出征! 八月,庫倫取消獨立,北伐憲兵別動隊未成行,所有憲兵學員生回歸原建制。

       在服制方面,北洋政府也做了規定,仍沿襲清國憲兵傳統,憲兵軍士以上即可佩日軍三二式甲型憲兵軍刀,平時刀帶繫於軍服內, 作戰時刀帶則要束在軍服腰帶外;平時與戰時刀握柄都要向著後面。(參閱:清國憲兵帶刀本分)

       民國二年,京師憲兵營擴編,附設「憲兵補充連」。

       民國六年,擴編為「京師憲兵司令部」,所轄憲兵擴編為八個連,直隸於陸軍部,掌理軍事警察並輔助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各事宜;對於軍事警察事項,受陸軍總長、海軍總長指揮。行政、司法警察各事務受內務、司法各總長指示。
       京師憲兵司令部設:司令官、副官、軍需、軍醫、獸醫、軍需軍士、看護軍士、掌工軍士、憲兵軍士、書記、司書等。並設有一個京師憲兵司令部直屬的「憲兵緝探隊」(駐南河沿太平巷)。
       原在民國二年擴充的附設”憲兵補充連”則擴充為「京師憲兵教練處」,仍隸屬”京師憲兵司令部”。  

       民國六年9月26日,北京政府任命 陳興亞為京師憲兵司令。

       民國七年,將民國六年北洋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編成的參戰軍”(三個師四個混成旅)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四個師,外蒙問題軍事力量之準備),新編成「邊防軍憲兵營」,隸屬督辦參戰( 邊防) 事務處。

       民國八年,京師憲令部所轄的8個憲兵連擴編為「京師憲兵第1、第2營」;民國元年成立的”禁衛憲兵營”和”京畿憲兵營”以及民國七年成立的”邊防軍憲兵營”,則一起改編為「憲兵第3、4、5營」;京師憲兵司令部並兼管邊防憲兵事宜。

民國八年三月陸軍部軍務司制《中央及各省區現有憲兵部隊暨將領姓名駐地一覽表》
中央憲兵
京師憲兵八連 陳興亞北京京畿憲兵五連張輔漢上海
直隸憲兵奉軍憲兵
憲兵兩營李榮殿保定憲兵營王文華奉天
吉林憲兵黑龍江憲兵
憲兵營劉繼武省城憲兵一營 省城、呼蘭縣
冀軍憲兵晉綏軍憲兵
河南憲兵一營張永勝開封、許昌憲兵兩營張建大同、平陽
江蘇憲兵贛軍憲兵
江蘇憲兵隊五大隊楊恩培南京江西憲兵一營劉秉鈞省城、九江
鄂軍憲兵浙軍憲兵
湖北憲兵營一營賈起鶴武昌憲兵一營司令陳樂山杭州、鎮海
陝軍憲兵
陝西憲兵營路孝愉省城

       同年5月和8月期間因五四運動,京津、山東男女學生幾次到天安門和新華門因”五四運動”請願,由京師憲兵嚴密監視與處理逮捕; 五四下午跟監學生遊行隊伍的為駐”陸軍部署憲兵排”(排長 白岐昌)

※五四運動-與學生對峙的北洋憲兵

       民國九年7月,直皖大戰,天津為直系大本營,位於天津老城裡草廠庵的四省經略使 曹錕命令憲兵營長 宋錫全挑選一百名精銳憲兵,開往豐台前線參加戰鬥。 憲兵接到命令後,憲兵營內被選中的憲兵開始整理行裝,營長 宋錫全要求所有的憲兵在未接到任務前都不能夠走出憲兵營,隨時準備進發豐台。
       十五日後戰爭開打,曹錕命令天津憲兵營在車站輪流巡查,以控制直軍大本營安定。
奉軍第一師入關助戰,歷時三日直奉大軍戰勝,直奉軍憲兵進入北京,段祺瑞企圖自殺為直奉憲兵阻止未果。
       奉軍第一師直屬”憲兵營”進駐北京南苑。直軍 曹錕因有戰功升任直魯豫巡閱使,巡閱使署設於直隸省城保定,署轄一個憲兵營,憲兵營部位於太平湖。

京師憲兵司令 車慶雲
       民國十二年6月,曹錕強迫北京五百名國會議員受賄,總統投票選舉時命令憲兵進入國會擔任議員投票時的”警戒”,曹錕終以四百八十高票當選總統。

       民國十三年,京師憲兵司令部由5個營縮編為3個營(司令 車慶雲)。
9月,北京政變,馮玉祥扣留 吳佩孚派駐承德監視馮軍的北京憲兵司令兼前敵執法官 車慶雲(註)等。

註:車慶雲,直隸青縣人,民國十三年1月12日京師憲兵司令任內,北洋政府授與陸軍上將銜。

       民國十四年7月22日,北京臨時執政府准京師憲兵司令 劉文翰辭職,以 費國祥繼任。

       民國十五年8月2日,憲兵司令 王琦為增進憲兵智識起見,於部內成立憲兵軍官教練所,由 蔡森擔任所長,召集排連長以上軍官集訓。

       民國十五年9月7日,北京政府國務院攝行大總統令:任命 王琦為京畿憲兵司令。
本月,警察廳籌辦警捐事宜,在該廳行政處增設第四科專司其事,翌年10 月改為警捐處。同年,警察廳設「憲兵管理處」並管理高等警察教練所和憲兵教練所事務。
       同年秋季, 奉軍與直魯聯軍(張宗昌部)南下控制京津地區,由京師憲兵司令 王琦兼直魯聯軍督戰司令(張宗昌親信)、副官長 張英武。
       京師憲兵營由原3個營擴編為6個營,憲2營駐京師憲兵司令部;張宗昌透過憲兵司令 王琦開始逐步控制奉系執政府內閣要員與輿論界。

註:當時 王琦部屬,京師憲令部秘書 李介圭,後加入國軍第三戰區第十集團軍參加抗戰。

       民國十六年4月6日,北京憲兵(奉系)由憲兵營長 高繼武率憲兵搜查蘇俄大使館、遠東銀行及中東鐵路辦公處,拘獲共產黨人李大釗等六十餘人,檢獲蘇俄赤化中國陰謀文件甚夥;廿餘人判處絞刑,由憲兵營長 高繼武擔任監刑官。
       同年8月20日,北京軍政府修正頒布《京畿憲兵暫行條例》,規定京畿憲兵直隸於軍事部,京畿憲兵設司令部於京師,設憲兵營配置於軍隊駐地。
       京師憲兵司令部設:司令、司令部附、副官長、副官、書記官長、書記官、課長、課員、查馬長等。機關編為副官處、書記處、總務課、警務課、教務課、軍需課、衛生課等二處五課,下轄6個憲兵營,並於東車站設憲兵督查處,直接巡視城內外近畿治安。
       京師憲兵司令部先後駐:舊刑部街京畿道、王府井大街帥府園、帽兒胡同。

       民國十六年晉奉之役開打,已易幟為國民革命軍一系的晉軍向奉軍”誓師北伐”。10月,晉軍十四師(李服膺)已攻至門頭溝(北京西部),時為奉軍大北營的北京防務空虛,由京師憲兵營開往抵禦,晉軍一與京師憲兵接戰,及自動後撤。
       時京內已宣布戒嚴,由憲令部副官長 李搏九督率憲兵日夜嚴查。
11月,憲兵司令部為保衛京畿治安起見,特別組織”汽車隊”和”騎車隊”保衛地方治安。

       民國十七年6月3日,奉軍 張作霖見日軍已登陸膠州,率所部退出北京。
6月8日,國民革命軍 第三集團軍(晉軍 閻錫山部)揮軍佔領京津,『北洋憲兵』時代正式劃下歷史句點。
       同時,「國民政府 北平憲兵司令部」新時代開始,由 閻錫山任命晉軍部屬 第三集團軍參謀長 楚溪春為北伐統一後,首任北平憲兵司令,編為六個憲兵營,每營四個連,共廿四個憲兵連,歸北平憲兵司令部統轄,分駐北平各處。
       北平憲兵司令部並於7月23日成立所屬軍事政治訓練處。閻錫山又在天津增設憲兵司令部,以涿州城防司令 袁慶增為天津憲兵司令。

       民國十八年八月編遣會議以後,因閻錫山倒向蔣介石,閻藉機大肆擴充實力,由其控制的平津憲兵部隊(平津冀晉察綏)已發展達憲兵官佐350人、憲兵3043人。閻錫山的”華北憲兵”實力僅次於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的”黃埔憲兵”。

       歷任北洋政府 北京憲兵司令:陳興亞、秦華、車慶雲、劉文翰、費國祥、柴蘭芬、王琦。

※全國統一易幟後的北平憲兵部隊。

(甲)、馮玉祥的第十一師憲兵營:

       民國紀元,馮玉祥所率的舊部”京畿憲兵營”,再改編北洋的第七師十四旅。民國二年,因南方護國運動討袁,北洋第二師、三師、四師、六師、七師,移鎮鄂、湘、蘇、皖等地,北洋防務空虛,袁世凱飭募新兵,編練十多個混成旅。使馮玉所部成為西北軍始祖--陸軍第十六混成旅。
       民國十年,馮玉祥入陝後擴編為第十一師(轄8、25混成旅),師直屬”憲兵營*1”。
民國十一年馮玉祥任北洋”陸軍檢閱使”(註4), 所部進駐北京南苑。當時的”陸軍檢閱使署憲兵營”是馮玉祥的憲兵部隊,與京師憲兵系統是不同的,一提之處。

註4:駐旃壇寺,是為馮玉祥因人設事的單位,直屬北洋政府,負責檢閱部隊等事務的軍事機構,民國十四年1月3日裁撤。

※在英國Osprey出版的中國軍隊畫冊的筆下人物裡曾出現北京政變時的馮玉祥部憲兵(中)勤務查察的情形。※


(二)、北洋憲兵-司法檢察體系:

『北洋憲兵』仍沿續大清新刑律、檢察廳調度司法警察之任務體制,主管”軍事警察及輔助普通警察”。

北洋政府檢察廳與審判廳,共同隸屬於掌管司法行政監督事務的司法部,憲兵為司法警察,是檢察廳的輔助機關,凡屬搜查證據、逮捕人犯等職務,本以檢察官行之為原則,然犯罪狀態極為複雜,而證據搜查又屬煩難,若必以檢察官躬親為之,勢有未能,故有憲兵任司法警察以為輔助。

依北洋政府於民國二年訂頒「增定檢察廳調度司法警察章程」,實施犯罪偵查之司法警察又分:
司法警察官:與地方檢察官有同等之職權者(如各省警察廳長或憲兵隊長、縣知事等)。
司法警官:受檢察官之指揮者(如警察官長、憲兵官長、憲兵軍士等),為檢察官之輔助。
司法警察:受檢察官之命令者(如警察、憲兵),為檢察官與司法警察官之輔助,受其指揮。

北洋政府為鞏固軍閥統治,期間頒布眾多單行法規,如戒嚴法、懲治盜匪法、治安警察條例、陸軍刑事條例、海軍刑事條例,憲兵依上開法律主掌軍司法暨行政警察。

北洋政府特設有高等軍法會審、軍法會審和臨時軍法會審三種軍法會審機關。依照陸軍審判條例和海軍審判條例之規定,軍人犯陸、海軍刑事條例或刑律所規定之罪,或者犯違警罰法或其他法律所定之罪,以及軍人附帶民事訴訟,非軍人犯陸、海軍刑事條例有關規定之罪,均由軍法會審審判。以致不論軍人或平民犯罪多由軍法會審審判,刑事、民事案件都可由軍法會審審判,使軍法會審實際上成為北洋政府最重要的審判機構。

軍法會審由督軍政府或衛戍最高官長特派審判長,駐軍部隊副官長為幫審,憲兵司令任檢察長,組成軍法庭。憲兵營長為軍法會審定讞執行之監刑官。

(三)、北洋憲兵-野戰憲兵隊制度(例舉):

中國野戰憲兵起始於宣統三年北洋新軍預定於灤河秋操大典(閱兵演習);由陸軍警察學堂長任秋操警務處辦事官,教官編為辦事員,學員編為陣中憲兵。 然秋操未及,辛亥革命爆發,北洋第一軍由馮國璋率部南下進攻武漢革命軍!原北洋”野戰憲兵”移師漢口組織北洋第一軍司令部以及軍執法處。

野戰憲兵除隨軍保護司令部官長成員,維持部隊秩序紀律,搜索、集中戰敗敵我官兵;更主要為”憲兵隊兼該軍執法處”。

民國十三年9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時北京憲兵司令 車慶雲即兼”前敵執法官”(直系 吳佩孚部),於承德被 馮玉祥扣留。

各省都督軍政府直屬憲兵司令部大部分都兼任該省”前敵執法長官”。

(四)、北洋政府所屬各省督軍憲兵部隊主要紀事(例舉):

清帝遜位,民國肇建,各省新式陸軍在宣統年間皆已陸續在陸軍各鎮部隊序列建立”陸軍警察隊”。 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陸軍部將清末陸軍各鎮改成北洋陸軍各師,師序列所屬”警察隊”改名「憲兵營」。如南京第九鎮就有憲兵營*3。

由江西都督程德全(原舊清兩江巡撫)指揮清朝的”兩江陸軍警察隊”改編成立的「南京衛戍憲兵司令部」(司令 茅迺封); 以及舊清朝的南京”陸軍警察教練所。民國成立後改名為”「憲兵練習所」,繼續造就憲兵人才。二次革命討袁時,憲兵練習所的學生就發揮了撥亂反正的能力,攻佔江蘇都督府。

(1)、奉軍憲兵:
前身有民初的東北第二十七師憲兵營。吉林編有一憲兵營(75人),歸吉林督軍公署
奉天憲兵早於光緒年間,徐世昌便已創辦憲兵學堂,培育東三省新軍第三、二十、二十三鎮憲兵人才。
奉天系在民國七年8月,張作霖部編成奉天陸軍第一師,師直屬”憲兵營*1”,直皖戰爭入關幫助直系,戰後憲兵營進駐北京南苑。
民國十年,張宗昌尚是奉系軍閥憲兵營長時,打敗 盧永貴接收舊部,把憲兵營擴編吉林省防軍第三旅。

民國十三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入主北洋政府,開始擴展軍力改稱為”東北陸軍”,並擴編東北陸軍憲兵第二營(駐吉林)。
民國十四年11月,奉軍將領 郭松齡兵變(灤州兵變),24日,奉天頒布戒嚴令,派憲兵司令 陳興亞為戒嚴司令。
民國十五年11月,東北(奉天)憲兵司令 陳興亞改調京師警察總監,由 齊恩銘繼任。
民國十七年6月東北軍敗戰出關。民國十八年2月,東北陸軍實行裁軍,憲兵以”隊”編成,計編成六個大隊(如下表),吉林並附設有”憲兵教練所”培植憲兵人才。

民國十九年9月後,”東北國防軍”入關駐防,但其所擁之東北憲兵團仍駐北平地區,配合南京調來的國府中央憲兵第三、四兩團擔任平津地區警備治安。 國民政府中央禮遇東北軍,憲兵司令仍由原北京憲兵司令,奉天憲令部的副司令 邵文凱出任,中央憲兵第三團團長 蔣孝先就任副司令。

民國廿年,日諜中村事件,奉軍憲兵司令 陳興亞奉 張學良命率憲兵廿人赴興安屯墾區調查善後此事,日軍仍以兵力強佔東三省,奉軍憲兵時代結束。

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東北國防軍憲兵佈署:
憲兵司令部 司令 陳興亞 轄六隊 第三四隊駐遼寧、三隊駐山海關、五隊駐吉林、六隊駐黑龍江省
晉綏察憲兵司令 李運發 六營 分駐晉綏察
北平憲兵司令 楚溪春 四營 北平
天津憲兵司令 袁慶增 六營 天津

九一八奉軍撤出東北前之奉天憲兵體系:
東北憲兵司令部司 令:陳興亞 (駐 瀋 陽)
副司令:邵文凱 (駐 北 平)
副司令:李 潤 (駐 山 西)
下轄:
第1大隊 大隊長:楊洪基 (駐 瀋 陽)
第2大隊 大隊長:祝恩海 (駐 瀋 陽)
第3大隊 大隊長:劉景泉 (駐山海關)
第4大隊 大隊長:傅常瑞 (駐 瀋 陽)
第5大隊 大隊長:張江清 (駐 永 吉)
第6大隊 大隊長:魏福海 (駐 龍 江)

(2)、冀軍憲兵:
原北洋陸軍第一師憲兵營,民國二年,袁世凱改編為陸軍第九師憲兵營。民國四年,復將第九師改編為兩個混成旅,仍置憲兵營*1。

(3)、皖軍憲兵:
1911年,安徽亦在湖北之後宣布獨立,原皖系新軍在獨立前即已騷動解散。安徽宣布獨立後,原安徽巡撫朱家寶任都督,設軍司令部,部以下設十一科,任命從江西入皖的”九江憲兵總隊長”-歐陽豪為”憲兵科長”。

之後南京鎮軍由柏文蔚帶到安徽(前身為駐南京的新式陸軍第九鎮,辛亥革命時改名為”鎮軍”),由柏文蔚任統制(原該鎮33標管帶),並任安徽都督。” 鎮軍”為當時新軍四大主力之一(贛、桂、皖、湘)。”皖軍憲兵司令”由袁世凱親信-胡萬泰擔任(後任皖軍第一師長),安徽憲兵司令部設於-安慶。

民國二年,二次革命討袁時,皖軍憲兵司令-祁耿寰(憲兵營長)曾任討袁總司令,並一度當上安徽都督。 後胡萬泰投靠袁部,柏文蔚帶著其憲兵一營等諸部隊經蕪湖到南京與討袁軍八師集結,被推為江蘇都督兼第八師長。

討袁失敗後,由袁世凱任命倪嗣衝為安徽督軍,原北京武衛軍建立”安武軍憲兵連”。

民國四年12月,原贛軍九江憲兵總隊長歐陽豪率部進入安徽,任護國軍憲兵司令兼安徽全省執法部長。

民國十一年,馬聯甲督理安徽軍務,將倪嗣衝的新安武軍(原張勳復辟失敗的定武軍)裁撤。

民國十三年,馬聯甲支援直系與奉系開戰,但為安徽倪系的皖軍憲兵抵制驅離安徽,倪系將原有的憲兵連*1,擴充為3個憲兵大隊,憲兵司令由-程香圃(文源)擔任。

民國十四年7月,吳炳湘任安徽省長,率奉軍入皖,倪系憲兵司令程香圃(文源)被捕。

(4)、魯軍憲兵:
清末為新軍第五鎮駐守,宣統年間,青島即設”煙台憲兵學校”、”煙台憲兵隊”。民初北洋政府置”山東兗州鎮守使”,第五鎮改名北洋第五軍”憲兵營”。

民國三年,袁世凱任命田友望為魯省憲兵司令。民國五年,山東督軍田中玉與田友望為同宗,再次任命田友望為魯省憲兵司令。

民國十四年4月,奉系張宗昌率奉系第一軍進入濟南,民國十五年12月,張宗昌任直魯聯軍總司令,設立山東濟南憲兵司令部,田友望仍然留任原職為憲兵司令,田友望是山東省憲兵的靈魂人物,魯省憲兵司令一職長達十二年之久,直至民國十五年張宗昌西犯時,才被任命為張宗昌部的運輸總司令。 北洋政府於民國十六年2月1日魯軍憲兵司令任內加其陸軍上將銜,並授銜-淵威將軍。

民國十六年後由原北京憲兵司令-王琦接任,北洋政府在1月授銜-景威將軍。

(5)、贛軍憲兵:
前身即為清末江西巡撫 程德全創建的新軍二十三混成協陸軍警察隊,江西並還設有”陸軍警察教練所”(亦稱陸軍憲兵學堂)。 江西憲兵學堂生 錢滌根因積極參與起義,在江西督軍府成立後,李烈鈞任命其為江西軍政府法官。

北洋政府成立後,袁世凱任 李烈鈞為江西都督,革命黨人 歐陽豪任”九江憲兵總隊長”,不久後歐率部進入安徽省。 由清末九江總督府憲兵司令 廖伯瑯擔任贛軍南昌憲兵司令,憲兵學校直屬南昌督軍府。

民國二年,贛軍都督 李烈鈞,委任原九江憲兵總隊長,後為贛東巡防統領的 歐陽豪主持贛軍憲兵的訓練。

民國十五年後,江西為 孫傳芳(註)控制(五省聯總),在南昌城置憲兵連*2。

註:三大軍閥之一的吳佩孚亦為清國北洋憲兵出身,早年他只有武備學堂肄業,不能到戰鬥部隊擔任軍官,所以到天津憲兵隊當正目(班長),後來升任憲兵初等官(清末新軍制,即尉官)。

(α)、九江憲兵:
九江於清末時設有提督府(27混成協53標),置憲兵隊。革命後成立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由馬毓寶任都督,軍政分府底下設有一個”憲兵部總部”,由原九江提督府憲兵司令 廖伯瑯任總部長。

(6)、湘軍憲兵:
湖南督軍張敬堯駐長沙的北洋第七師憲兵營(城內巡查警戒),憲兵司令為毛思忠。

(7)、滇軍憲兵:
原為清末雲南陸軍第十九鎮在昆明龍井街的陸軍警察隊*1隊(滇軍憲兵第19營)編制兩百多名。 雲南脫離清廷獨立後,原”陸軍警察隊”改名「憲兵隊」,並擴編成四個區隊,每區隊轄兩個分隊。憲兵隊設有”賞罰科”以執法,並開辦”陸軍警察學堂”與”陸軍警察研究所”,造就憲兵人才。

滇軍憲兵司令 楊如軒

民國臨時都督 蔡鄂將雲南陸軍第十九鎮改編為雲南陸軍第一師,師直屬憲兵營*1。

民國二年10月,袁世凱任命 唐繼堯繼任都督,憲兵營長 王印源,滇軍憲兵還設有”諜報隊”。

民國四年12月,袁世凱恢復帝制,滇軍誓師宣布護國,改組滇軍都督府,陸軍警察隊改編為”憲兵隊”,原四個憲兵區隊擴充成八個區隊,每區隊仍轄兩個分隊,一個分隊編制憲兵約四十人,並設”憲兵司令部”,由 庾恩暘任憲兵司令官。
同時滇軍出動五百名憲兵組成”護國軍憲兵隊”出兵反袁,由 孫永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六期)任護國軍憲兵司令。

雲南憲兵司令部設於昆明(兼雲南省防空司令與昆明警備司令部),歷任司令官幾乎是由雲南講武堂出身的滇軍將領出任,如、鄭開文(6~10)、朱德(10~11)、孫渡(13)、胡瑛(13~16)、曾恕懷(19)、楊如軒(19~27)、馬診(18)。

民國十年2月9日,顧品珍進入雲南昆明取代 唐繼堯為雲南總司令,任命顧部旅長 朱德為滇軍憲兵司令。

民國十二年,唐繼堯入據貴州時曾組成”滇黔聯軍憲兵司令部”,由 習自強任貴州督辦公署中將參謀長並兼任滇黔聯軍憲兵司令。

民國十六年,龍雲發動政變推翻 唐繼堯後,任命 祿國藩為滇軍憲兵司令,下設六隊,分負省會治安,並設有憲兵學校,造就憲兵人才。
民國十九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雲自兼團長,除步騎砲工四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
民國卅年12月,祿國藩再被任命為雲南省憲兵司令(兼雲南省防空司令和昆明警備司令)。

(8)、江蘇憲兵:
前身為新式陸軍第九鎮”憲兵營*3”均駐南京,有兩江陸軍警察營*2,亦設”憲兵將校練習所”、”憲兵將校科”培植兩江憲兵軍官。江蘇憲兵規模僅次於京畿。

辛亥年11月,駐南京新軍第九鎮(徐紹楨部,鎮憲兵營*3)起義,與上海都督陳其美、粵軍等組成”江浙聯軍憲兵隊”。民國成立後由陳其美任滬軍都督,聯軍中的黃克明因攻克南京一役戰功,升任寧波憲兵司令。 憲兵排長-吳振卿因戰公升憲兵第三營中校營長。鎮江憲兵分隊隊長-張立瀛積極參加起義,民國開元任鎮江軍政府憲兵司令。 民國二年,二次革命討袁時,吳振卿任”憲兵北伐司令”。

討袁聯軍二次革命失敗,九月二日,馮國璋率北洋第二軍攻下南京。十二月十六日,北洋政府任命馮國璋為江蘇都督,在南京成立”江蘇憲兵司令部”創設”陸軍警察學校”,馮國璋對江南憲兵建設頗具規劃,任命馮部北洋第二軍憲兵營長-陳調元為憲兵司令,北洋政府於十二年七月授銜-和威將軍。

民國九年,齊燮元接任李純病故後的江蘇督軍位置,十三年九月,江浙兩軍大戰前;齊燮元戰前以平定蘇、皖匪患為名,派江蘇憲兵司令馬孟驤赴山東的兗州、濟寧一帶招募新兵擴充蘇軍兵源。

民國十四年十月15日,孫傳芳於杭州成立五省聯軍(浙閩蘇贛皖)總部,進軍驅逐在南京的奉系江蘇督軍楊宇霆,十月21日進入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由汪其昌擔任憲兵司令。

(9)、浙軍憲兵:
原新軍第二十一鎮呂公望的浙軍憲兵營。辛亥革命時,浙軍的主力是81、82標,由憲兵營執事官-童葆暄(註)擔任辛亥年”起義臨時司令官、浙江臨時都督”。 起義時駐杭州城外憲兵營由副官:童葆暄、營帶隊官:傅其永、王桂林,率憲兵營由望江門攻克浙江撫署衙門(蔣中正的衝鋒隊有參加此役)。

註:童葆暄,江蘇人,保定巡警學堂、北京憲兵學堂畢,時任大獅巷憲兵隊長,民國後任浙軍第十二旅旅長。

辛亥年11月,駐南京新軍第九鎮(徐紹楨部,鎮憲兵營*3)起義,與上海都督陳其美、粵軍等組成”江浙聯軍憲兵隊”。民國成立後由陳其美任滬軍都督,聯軍中的黃克明因攻克南京一役戰功,升任寧波憲兵司令。

民國成立後,清朝憲兵亦繼續為民國憲兵,浙江憲兵司令部設於杭州,由原清軍廿一鎮憲兵營帶隊官-王桂林擔任杭州憲兵司令。浙軍攻寧支隊轄 "憲兵一隊" 約七十餘員,隊長-呂慶康(攻寧支隊後由黎元洪擴編為第五軍)。

民國二年反袁運動,浙省軍人組織暗殺黨試圖刺殺親袁軍政要人,7月2日上午八時,憲兵司令-王桂林分派憲兵四組,破獲暗殺黨查獲械彈並逮捕黨員八名。 因浙省反袁獨立聲浪不歇,杭州憲兵日夜加緊巡防,逮捕煽變軍人及各路會匪游勇。

民國四年10月,倒袁活動,駐省署旁的憲兵第六連與革命黨人結合,憲兵班長翟旭初被捕。

民國七年,原浙江督軍楊善德身故,北京任命盧永祥繼任浙江督軍,盧永祥任命所部第四師師長陳樂山兼任憲兵司令與杭州衛戍司令,授陸軍中將銜。

民國十三年江浙戰爭後,孫傳芳部控制浙江,任盧香亭為浙江總司令,杭州憲兵司令部有三百多憲兵部隊,為直屬總部城防衛隊。

民國十四年十月15日,孫傳芳於杭州成立五省聯軍(浙閩蘇贛皖)總部,進軍驅逐在南京的奉系江蘇督軍楊宇霆,十月21日進入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由汪其昌擔任憲兵司令。

民國十五年2月18日,北伐軍東路軍(總指揮何應欽)佔領杭州。不久,在原有各保安團的基礎上,浙江省組建省防軍。
同年11月15日,浙江省長夏超與革命軍合作,革命軍北伐甫抵南昌,夏超即率兵將五省聯軍揚州總司令-盧香亭留駐杭州城的三百餘憲兵繳械。

民國十七年5月13日,浙江省政務委員會成立(不設省主席),下轄軍事廳,由第廿六軍軍長周鳳歧(原盧永祥的北洋第三師)兼任廳長。翌日,原浙江省軍事廳憲兵營(營長王錫鈞、黃埔一期)改為浙江省防軍憲兵營。9月24日,原浙江省防軍憲兵營改為浙江省保安處特務第一營,仍由王錫鈞任營長。

(α)、上海憲兵司令部(滬軍憲兵):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以後,由上海學生組成的「中國敢死團」,由民立報主編-徐棠(字霽生)代理團長並兼任義武憲兵隊司令,接受同盟會指揮參與上海起義。

民國初成時由陳其美任滬軍都督,轄有義武憲兵隊,任內並將敢死隊改編為憲兵隊,有憲兵營*1。

上海在北洋執政時期,政策上不歸江、浙兩省督軍,設”淞滬護軍使”,直屬北洋政府;但實際上歷任皆是皖軍出身,由浙軍盧永祥(北洋第十師)控制,設”上海憲兵司令部”,淞滬憲兵司令由馬鴻烈擔任。

民國十三年9月,孫傳芳率部進入蘇杭(江浙戰爭),盧永祥下野前任命所部警衛團長-馬葆珩為上海憲兵司令。

”上海憲兵司令部”地位重要!控制江南地區軍備生產來源-上海製造局。

(10)、晉綏軍憲兵:
辛亥革命後,閻錫山當上山西省都督,並於都督府內建立憲兵隊,負責太原的的都督府警衛。

民國五年6月,閻錫山將都督府憲兵營擴編為陸軍憲兵司令部,受都督府直接指揮之特種兵科,司令先後為:張建(達三)、李潤發、樊保生。

民國十五年秋後,晉軍佔據綏遠省,改稱為”晉綏軍”。 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時,閻錫山派憲兵李潤法及隨員常駐瀋陽市,執行監視張學良動態、並邀請張學良出兵山海關、 支援閻馮倒蔣,然未成功。同年10月2日,中原大戰後滯留天津閻錫山的晉軍憲兵兩個營被支持蔣介石的東北軍繳械。

民國廿年七月,傅作義被中央軍委會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35軍軍長,由傅自兼憲兵司令控制晉綏軍憲兵。

民國廿二年二月,晉綏35軍參加長城抗戰,該軍420團團長-薄鑫戰功卓著於廿四年七月升任晉綏軍憲兵副司令。
晉綏軍憲兵以一個排於山西左權縣城東老爺廟設區中隊憲兵分遣所,廿三年撤離。

晉綏軍憲兵司令部下轄”憲兵營*3”,一個營專門負責閻錫山的警衛,兩個營分駐山西全省重要城鎮及交通要道,河曲便駐有三個憲兵隊。 有時亦組織便衣憲兵隊、或派遣便衣憲兵,到各地進行偵察捕捉活動。

民國廿六年11月1日,駐河曲三個憲兵隊移駐太原市戒嚴司令部參加守城戰抵禦日軍,原駐綏遠的憲兵第七、第八兩隊擔任太原市哨崗、巡查,維持城內秩序。 憲兵第十隊則直屬傅作義的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負責總部警戒。11月7日與日軍短兵相接外拉鋸多次,憲兵大隊長劉汝礪上校陣亡,兩個憲兵大隊人員大部犧牲,不久,太原為日軍佔領,晉綏軍憲兵司令部遷至吉縣南村坡。
憲兵司令-張健監刑警衛連執行天鎮作戰失利的61軍軍長-李服膺軍法死刑。

抗戰期間,山西與陝西畫為第二戰區,閻錫山任司令官,閻軍憲兵司令部隸第二戰區,由閻錫山直接指揮。 民國廿九年夏,第二戰區司令部由陝西宜川縣秋林鎮遷至吉縣黃河邊的克難坡,閻軍憲兵駐小圪塔村負責監控八路軍駐二戰區司令部辦事處之動態。

第二戰區憲兵司令部轄直屬三營九連,官兵千餘人,憲兵司令-李潤發少將,崞縣人、憲兵副司令趙協中少將(五台人)、參謀長徐應統上校,並設偵緝隊,隊長-李振武上尉,中尉偵緝員兩名、少尉偵緝員一名、偵緝軍士十餘名,均從資深憲兵挑選幹練者出任。 均為追隨閻多年之寵信,階級比他兵種高一階。憲兵部隊是閻錫山政治上的強大支柱。

晉綏軍憲兵從民國元年到廿六年,均是山西省主要的警備治安機關,不歸中央直接控制,是閻錫山直接指揮的特務機關,執行一切特殊任務如偵查、監視各級軍政高級幹部等。 憲兵的官兵們都配有各種精良的進口手槍、衝鋒槍等。在執行特殊任務時,還可配備電台以及其它特種器械。

閻錫山自設中央憲校太原分校與支校,培育晉綏軍憲兵,每個憲兵的文化水平都達到中、小學文化程度,並經過憲兵學校跟蹤、盯梢、拳擊、捕拿等各種技術訓練,自稱是閻錫山的千裡眼、順風耳。可將各種諜報材料直接交閻錫山親閱。

民國卅四年日本敗降後,閻錫山接納一部分日本軍官協助訓練部隊(暫編獨立第十總隊),日本憲兵軍官-三浦三郎即代訓閻部晉軍憲兵。並由國民政府賦中央憲兵第廿五團番號,惟仍歸閻錫山指揮。

(11)、西北軍憲兵:
民國五年6月,陳樹藩任陝西都督,憲兵司令部設於西安,置憲兵營*1,邀請路禾父(原名"和甫",別名"孝愉",江南武備學堂畢)擔任陝西督軍署憲兵營營長。 民國八年,憲兵營長-路禾父協助調處西安伊斯蘭新舊教派之爭。 民國十年8月,馮玉祥驅逐陳樹藩繼任陝西都軍後,委派路禾父到子午峪接收陳樹藩舊部,以防散兵遊勇為患民間,因淡薄仕途未久即離職潛心修佛。

民國十年8月5日,馮玉祥駐河南信陽的第十六混成旅進入陝西任督軍,並將所部改編為陸軍第十一師暨憲兵營,直系憲兵進入陝西,西北軍憲兵成形。

陝西當地-楊虎城所轄原陝西護國軍的一部,民國十六年併入馮玉祥部後成為”西北軍”第十軍(兩個師)。後來楊部又投向國民政府,賦予”十七路軍”番號 (後被撤銷改為38軍)。民國十九年10月中央發布楊虎城為陝西省主席,”十七路軍憲兵營”設於西安,原由金敏生任營長,童陸生為副營長,後由楊虎城自任總部憲兵營長,除整頓部隊風氣外,並代行西安警備司令部執掌。 楊原有意擴充為憲兵團以加強憲兵職能,但客觀上未付實施。

民國廿年9月,楊部”第十七路軍憲兵營”改為特務營,楊任命隨從參謀-宋文梅為營長,曾參與西安華清池兵變,由宋文梅率陝軍憲兵捉拿蔣中正之役 (國府憲兵史則稱為”西安靖亂雙十二”,國府憲兵V.S陝軍憲兵)。

(12)、閩軍憲兵:
原清末福建駐閩湘軍暫編第十鎮”駐福州的憲兵隊*2”,民國後改編為陸軍第十四師(許崇智部,後編為27混成旅)憲兵營*1(官23、兵147、匠夫25)。
直至民國十五年12月,國民革命軍佔領福州為止。

(13)、粵軍憲兵:
辛亥革命,駐香山的新軍一營由管帶-任鶴年帶領起義,與駐省城的新軍會合編成"一標"約八千人,設一憲兵隊。 廣東新軍亦響應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由胡漢民任都督,”轄憲兵營*1”,隨廣東北伐軍北上上海、南京一帶支援江浙聯軍作戰攻克南京城,並輾轉於皖、蘇北間作戰,還擊敗張勳部的清軍。後來在南京留守署改編為第四軍憲兵營。

民國元年五月,北洋政府以經費為由下令解散第四軍,粵軍之後已無正式軍隊和憲兵。

民國五年後,廣東由桂軍入主。 民國九年,南方軍政府內鬨,議員集體出走,軍政府主席-岑春烜派曾派廣東軍政府憲兵(桂系憲兵)搜查廣州參眾兩院。

廣東粵軍再次成立憲兵時,已經是民國七年,由陳炯明部成立的”援閩粵軍”憲兵連。粵軍首領陳炯明為海豐人,又曾與惠州籍軍官發生矛盾,因此粵軍憲兵只收海豐人,拒收惠州人。

民國十八年四月,由廣東第四軍十一師師長-陳濟棠接收反蔣失敗的李濟深的第八路軍(原粵軍第四軍)憲兵一百餘人,設立廣東憲兵司令部,任命林時清為憲兵司令,編練指揮憲兵,不為中央直隸。其後又陸續擴編到九個憲兵中隊(相當一個步兵團)。粵軍憲兵主要任務是糾察違紀軍人、看守監獄倉庫、車站碼頭及公共場所、警衛軍政機關和高級官員宅邸。 憲兵司令部相當於獨立旅司令部的編制,有參謀長、副官長,下設警務、軍需、軍醫三個科和政訓室,廣東憲兵司令部位於廣州市同仁路一號。

民國廿四年八月卅一日,由利樹宗接任憲兵司令。民國廿七年十月,日軍進入廣州,憲兵剩餘兩營隨余漢謀之第四路軍撤至清遠、新豐一線,憲兵司令部亦撤銷, 成為第十二集團軍總部憲兵(隸第四戰區)。

陳濟棠、余漢謀主政下之廣東綏靖公署憲兵司令先後由林時清、利樹宗、李卓元、李江擔任。

(14)、鄂軍憲兵:
清末時,湖北即設”湖北憲兵學堂”,置第八鎮憲兵營*1(註)

(註):原清國湖北武漢第八鎮”憲兵營*1”武昌城內黃土坡(舊旗兵營),亦設設憲兵學校。辛亥雙十革命,因清軍憲兵營大都為旗人組成故, 當下即由湖北革命軍-馬榮(陣亡)率敢死隊殲滅。

西元1911年辛亥雙十起義後,由民軍組成的的武漢軍政府即刻貼出告示招兵擴編,陸續建立”憲兵隊”(註)

(註):告示內容:「本都督議定暫編步兵四協,馬隊一標,砲隊二標,工、輜各一營,軍樂隊、憲兵隊各一隊(王文錦任隊長),為與滿政府對敵施行之準備。」

原鄂軍協統-黎元洪就任鄂軍都督,憲兵營*1駐武昌城。

宣統三年上海為革命軍攻克!為會攻南京迅速北伐,上海軍政府擴軍招兵,上海青年學生熱烈響應,其中以何海鳴、胡仰等在11月發起由蘇、浙學生組成的「志願決死團」兩百餘人,於民國元年1月開赴武昌,改稱為「游擊決死團」,後改編為湖北都督府近衛憲兵。

二次革命後,為”北洋第二師王佔元部憲兵營*1”入鄂。
民國北洋時期(段芝貴、王占元、蕭耀南督理湖北軍務時),鄂省督軍公署裁軍僅剩一個湖北第一師,漢口鎮守使轄一個直屬憲兵營。

民國四年,湖北督軍王佔元命武漢憲兵司令-鄧鴻卿率憲兵隊調防武昌南湖,以防革命人士蠢動。

民國八年5月,武漢地區有學生騷動聲援五四運動,督軍-王佔元命憲兵營長-賈起鵬(北京憲兵學堂畢)巡防武漢三鎮。

民國十年8月,蕭耀南繼任湖北督軍,督軍公署直屬部隊有憲兵營*1(憲兵連*3)。

民國十四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湖北為吳佩孚控制,民國十五年8月,與國民革命軍汀泗橋一役,戰況拉鋸! 吳佩孚命鄂軍憲兵組成督戰隊,敵前正法怯戰官兵。

(15)、川軍憲兵:
原四川新式陸軍第十七鎮警察隊。1911年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被迫交出印信退位,於省會成都成立”大漢軍政都督府”,置憲兵一營,湯存心任營長。11月8日,新任四川都督-蒲殿俊於成都東較場閱兵時發生兵變,湯存心率憲兵營保護蒲殿俊倖免於難。

民國四年,川滇邊駐軍營陳步三叛部由打箭爐經新都至金堂。川軍憲兵司令馬傳楷率兵追至四川金堂,與陳大戰於三學山下,陳敗逃至射洪縣被擒。
同年6月間,四川巡按使-陳宦受袁世凱之命督理四川軍務,期間護國運動起四川宣布獨立,袁世凱任命川軍第一師長兼重慶鎮守使-周駿為重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令其率軍進駐成都,驅逐陳宦,陳為奪四川警察權,處決了憲兵司令馬傳楷。

四川軍務督辦公署設憲兵司令部,民國14年,袁葆初任憲兵司令,川軍第廿軍軍長楊森,任命于淵(于邦齊)為20軍憲兵司令,民國十五年萬縣九五慘案,于率川軍憲兵抗擊英國砲艦轟擊。
同年,四川軍務善後提辦劉文輝,乘機將川軍第九師與第六混成旅擴充為四個師、六個旅、一個憲兵大隊。民國十五年11月27日,劉文輝部接受國民革命軍番號為24軍。

川軍憲兵在國民革命軍序列裡有名號的,國軍一三五師長-稅維程。稅維程於清宣統三年任川軍陸軍警察研究所助教員及憲兵隊賞罰科科員,民國二年自北京陸軍部憲兵學校畢業,任四川最後的憲兵指揮職務是川軍易幟前憲兵第二營長,之後就沒當過憲兵,不過卻沒有改兵科,所以他的兵科是陸軍憲兵上校兼一三五師師長。較於國軍其他人士,其實當過憲兵的很多,但受薦到其他軍種兵科任職後都會改兵科,稅維程例外的地方附帶一提。

民國十五年10月,川軍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改接受國民革命軍番號,20、21、28軍,各轄一個直屬憲兵營。

民國十九年四月中原大戰,劉湘以潘文華的教導師攻擊駐永川的28軍第3師陳書農部隊(以打擊鄧錫侯為主要目的),駐永川的28軍憲兵司令-彭韓未做抵抗撤退,投奔劉文輝後就任該部24軍憲兵司令。

民國廿二年三月,紅四軍長征強渡四川嘉陵江,由川軍28軍憲兵司令-刁文俊率憲兵部隊於阻擊於劍門關血戰陣亡。

民國二十四年整編前川軍憲兵體系:
20軍:6個混成協,18個團(133、134、135三個師),憲兵大隊*1(于淵)
21軍:9個師(後改21、23、44三個軍),憲兵大隊*1
28軍:5個師,42個團(後改45軍),憲兵大隊*1

民國廿六年8月,川康整軍後,川康綏靖公署直屬一個憲兵大隊*3個憲兵連。

(16)、桂軍憲兵:
舊桂系督軍陸榮廷部憲兵營,民國五年後桂軍憲兵進入廣東控制,成立”兩廣護國軍憲兵”。

民國七年5月,陸榮廷命桂軍憲兵進入廣州國會監視,施壓議員投票,取消大元帥制,改為七總裁制,孫中山被迫出走。

桂軍接受廣州大本營番號後改為”第四集團軍”,桂軍憲兵營置於南寧。

(17)、青海憲兵:
即馬步芳的青海回軍於民國25年新編的青海新編第二軍憲兵團,由青海100師的手槍團骨幹編成,憲兵團編制一千三百餘名,由原手槍團長馬玉龍任憲兵團長,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在民國26年元月,被紅軍徐向前的30軍伏擊殲滅於西洞堡。

(18)、巡閱使署憲兵司令部:
  民國元年,袁世凱設立「長江巡閱使」和「南洋巡閱使」。巡閱使署是跨省性的軍事機構,掌兩省以上或某一區域軍政事務,隸陸軍部或海軍部管轄,由大總統特派高級軍官擔任,並設巡閱使署。 巡閱使署一般均設參謀長,由大總統簡任。參謀長以下分置:秘書、參謀、政務、副官、軍務、軍需、軍醫、軍法等處,處長亦由大總統簡任。 巡閱使署還設顧問、咨議若干人,備咨詢;設憲兵司令*1、憲兵300人。如、「直魯豫巡閱使署」置憲兵司令*1、憲兵100人
  民國十四年廢除巡閱使。

(19)、南京衛戍憲兵、南京臨時政府-留守府憲兵:
辛亥年11月,駐南京新軍第九鎮(徐紹楨部,鎮憲兵營*3)起義,與上海都督陳其美、粵軍等組成”江浙聯軍憲兵隊”。 成立南京衛戍總督府(衛戍總督-徐紹楨),”指揮成立的南京衛戍憲兵司令部(憲兵營*2-前清兩江陸軍警察隊)”,仍由前清兩江憲兵司令-茅迺封繼任,負責南京衛戍勤務,除一般警備外並監視駐南京衛戍的軍隊軍風紀秩序、保護各陸軍建物要塞等。
南京衛戍憲兵司令部於江南、江北設憲兵隊、支隊。 第2營兼隨營憲兵學校,負責憲兵教育。上海黑白影片演員-蕭英曾任江北憲兵支隊長、憲兵第二營長兼隨營學校教務長。

南京臨時總統府陸軍部憲兵營*1,由清末蘇州陸軍警察訓練所正教員成國屏任營長,陸軍部兼參謀部總長-黃興指揮,後臨時政府遷北京,總統府改為”留守府”,黃興任南京留守。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由民國元年1月由上海學生軍組成的「志願決死團」,在湖北都督府成立的近衛憲兵開赴南京,成立副總統府近衛憲兵,民國二年解散。

南京憲兵為南方革命黨人控制,本不欲在本文談及,但之後的南京留守府仍是民國北洋政府之直屬機關,雖在二次革命前即由袁世凱撤銷,但且其所擁之最大武力浙軍陸軍第一師(憲兵營*1)、陸軍第八師,即有”師憲兵營*1、旅憲兵連*2”(15旅、16旅)。仍是北洋陸軍建制序列,師長陳之驥即由袁世凱直接任命,軍費充足,官兵領的是北洋政府的軍餉,在二次革命討袁時,師長陳之驥即私下密投北洋。

※民國元年,兩江總督府成為臨時大總統府,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二、中華民國北洋憲兵的教育訓練體系:

(一)、近代中國憲兵的搖籃--北京憲兵學校

前身就是清宣統三年(1911)成立的北京”陸軍警察學堂”,民國元年夏,北洋政府陸軍部改名為「憲兵學校」,隸屬陸軍部,校址仍設於北京東四牌樓四條胡同(東四四條)。

民國元年,在清末宣統年間選派赴日本學習日本憲兵的人員都已學成歸國,袁世凱任命當時任副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具北洋憲兵教父地位的殷學瀛(註)擘畫憲兵養成培育,以德日憲兵為主體訓練北洋憲兵。迨直奉大戰奉軍入京後殷學瀛被免職。

(註):殷學瀛,又名漢光,湖北漢陽縣人(1882~1936),北洋陸軍中將。 日本振武學校、日本士官學校憲兵專科第二期畢,清末首任北京憲兵學校校長,為北洋憲兵靈魂人物,任內培育造就北洋政府憲兵骨幹;有「中國憲兵始建人」的稱號。 北伐統一後進入南京中央軍校憲警教導總隊任憲兵組長兼任高級教官。 民國廿一年一月國民政府憲兵司令部成立,谷正倫委請殷學瀛等北洋憲兵班底協助成立南京憲兵教練所,殷學瀛任班主任建設訓練國府嫡系憲兵。

民國元年六月中,外蒙庫倫宣布獨立,北洋政府陸軍部 令北京憲兵學校校長殷學瀛將校內學員生組成”北伐別動隊”,由袁世凱之子袁悲巷任大隊長,殷任副大隊長,別動隊整裝待命出征! 八月,庫倫取消獨立,北伐憲兵別動隊未成行,所有憲兵學員生回歸原建制。

民國三年四月廿日,北京政府陸軍部令頒「憲兵學校條例」,五月,公布「憲兵學校教育綱領」。

北京憲兵學校直屬北洋陸軍部,設學員隊,每期開訓70餘人,學程兩年。培訓來自”四川、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廣東、雲南、陝西、遼寧、浙江、安徽、吉林、黑龍江、貴州、廣西、山西、甘肅”諸省的送選憲兵軍官培訓人員。

學員隊的學科有:治安警察法、行政執行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法學通論、違警律、平時國際公法、戰時國際公法、騎兵操典、步兵操典、偵探學、心理學、日語、英文等。術科有馬術、步操、刺槍、劈劍、摔跤、捕繩術等。

另設軍士隊,每期開訓80餘人,學程一年。負責培訓”京津地區、熱河、察哈爾、綏遠”各省軍閥部隊的送選軍士(士官班)。軍士隊偏重術科實練。

北京憲兵學校造育的人才相較於非受北洋政府所轄的南方諸省,以指定所轄行伍充任憲兵,素質明顯較高,可以說是「專業憲兵」。且校風受日本風氣影響極深, 除教學上聘有幾位日本教官活動,教範材料均始用日文工具書,殷學瀛校長任內甚至規定,學生間一般談話時亦需使用日語交談。

民國十五年8月2日,北京憲兵司令-王琦在京師憲令部內開設「憲兵軍官教練所」,蔡森任教練長,召訓京師憲兵排、連長以上幹部。

北京憲兵學堂對中國憲兵之養成執牛耳地位!民國十四年成立之黃埔憲兵教練所,由北京憲兵學堂畢業先進"杭毅"擔任所長負責教學養成,蔣介石亦將編成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憲兵營交由杭毅擔任營長領導指揮。 國民政府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亦由殷學瀛擔任憲兵教練所班主任,以其班底之北洋憲兵教育系統負責培育建立國府憲兵。

民國十八年一月北伐統一後,由北平行營主任楊杰兼任北平憲兵學校校長。 北洋憲兵的教官系統大部被納入中央軍幹訓、南京憲校,繼續造就國軍人才;但因皆非黃埔嫡系,始終未獲蔣中正重用,如位居北洋憲兵教父地位的殷學瀛始終只是一名中央軍校憲警班高級教官,無法再更上層樓,抗戰前即病逝青島。


(二)、各省督軍府直屬憲兵教育訓練制度:

北洋所轄各省督軍政府之憲兵教練仍沿襲清末制度,由各省督軍府自辦設立招訓,學成後配屬個省督都直屬與配屬部隊序列,省憲兵雖為各省軍編制,然清末憲兵之創設體系概涵「監軍」任務,由省都督直接任命心腹為所屬憲兵官長、憲兵校長或教練長,憲兵官長咸督軍之命是從,所以憲兵隊又兼軍執法與前敵執法官、督戰機關,以維各省督軍之統帥權軍令遂行無虞。


       至北伐後中國統一,民國廿一年國民政府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正式建立中央憲兵,雖已無所謂”北洋憲兵”,但編遣到國府的地方軍部隊,依然抗拒中央憲兵進入管轄地帶,軍閥部隊中的憲兵序列仍然存在,如川軍、滇軍、粵軍、晉軍、寧夏十五路軍、東北軍等等,仍保留自己的直屬憲兵,各省會仍置憲兵司令部,由該軍區司令官長直接任命指揮; 如、寧夏第十一軍(馬鴻逵的寧夏回軍)軍警聯合稽查處為阻止國府中央憲兵進入寧夏,自建憲兵連,配屬於稽查處、軍法處指揮,迨抗戰勝利後才撤銷改為偵察連。歷任寧夏憲兵連長:耿國幹、滕恩令、尹祥林、曹荊軻。

       粵軍憲兵雖國民政府北伐大統,政治中心已北移奠都南京,但陳濟棠主政下的廣東仍在廣州設憲兵司令部、憲兵訓練所,繼續編練憲兵營。

       甚至滇軍的憲兵司令部到抗戰結束後才被蔣中正用計解散,在這之前一直是中央的憲兵十三團和龍繩祖 (雲南王-龍雲之次子) 的雲南憲兵團(昆明行營憲兵團)並存。

       國民革命軍關於憲兵編沿部份以中央憲兵司令部編成賦番後分置全國各地的憲兵團為主體嬗遞,至於以外的各省軍閥部隊憲兵,幾是斷簡殘篇,可能語多但不采。


論壇主題 \ 憲兵歷史討論區 \ 中華民國北洋憲兵

 
建議瀏覽解析度 1024*768 後備憲兵論壇 版權所有 © 2006 Military Police reservist!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繫我們 - 後憲論壇